2020年12月2日,是清末民初湖南名人、湘阴一中创建者陈炳焕先生逝世100周年的日子,特以此文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先贤。 陈炳焕:为湘阴最早新式中学 ![]() 一、划时代的教育奠基 历史的巨变,常常会聚焦在一个特殊的年代。 清光绪三十一年,公元1905年。 这一年,日俄两国居然在中国的土地上燃起战火!战后,中国东北一分为二,北归沙俄,南归日本。 这一年,广东人孙中山、湖南人黄兴等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,开始了革命救国的艰难历程。 这一年,清王朝为自强求富,宣布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,提倡西学,创办新式学堂。 这一年,敢为人先的湘阴人陈炳焕为湘阴播下了教育救国的火种。他首先发起成立湘阴县学务公所,在湘阴县仰高书院原址创办了湘阴第一所县立高等小学(今湘阴县城北学校),同时,他又筹款在省会长沙创办湘阴驻省中学(今湘阴县第一中学),租赁长沙市南正街唐宅为临时校址,担任监督(即校长),年底购置长沙市北门口罗湘里周姓房屋作校舍。湘阴驻省中学是湖南省最早创立的十二所公立中学堂之一。 ![]() (李星沅) 陈炳焕(1860年5月11日—1920年12月2日),派名钟淮,字岱青,号树藩,晚号注凡,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界头铺青山西北侧山脚神塘湾(今湘阴县金龙镇大星村)一个殷实的耕读之家——陈家花屋。青山东侧高华岭是与林则徐一起抗英的两江总督李星沅(1797—1851)的故乡,青山西侧左家塅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(1812—1885)的故乡。神塘湾陈氏家族与高华岭李氏家族及左家塅左氏家族互为姻亲,李氏和左氏的良好家风对陈氏子弟都有着良好的影响,陈炳焕从小耳濡目染,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。 ![]() (郭嵩焘) 1879年,郭嵩焘迎着国人的辱骂从欧洲回国,定居长沙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,他在旧势力的诘难中发出一声声呐喊。他倡建禁烟公社,拯救社会人心;创办思贤讲舍,弘扬天地正气;探寻洋务新途,追逐强国梦想。十九岁的陈炳焕撇开世俗的眼光,拜郭嵩焘为师,深得郭嵩焘赏识,陈炳焕“受益为多,学亦有进,对世界大势渐有识见,志向增高”。 ![]() (左宗棠) 1883年,中法战争爆发,法军从陆路和海路夹击中国,中国危在旦夕。二十三岁的陈炳焕徒步千里,奔赴广西前线,参加左宗棠的“恪靖定边军”英勇抗法。此次战役,中国将士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胜利,却变成了朝廷在外交上丧权辱国的“和约”,中国不败而败,陈炳焕深切感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。知耻而后勇,陈炳焕归家后更加发奋读书,他先考取县学生,后游学省城各书院,屡试获优,补为廪贡生。1900年,他以“才识出群、自行不苟、好学深思”,被湖南省学政保送带薪入武昌两湖书院就读。 1902年,陈炳焕经张之洞亲自主考评定为优等,在两湖书院肄业,即以湖北游历官身份派往日本考察政治。通过在日本考察,陈炳焕认为强国需要大批人才,而人才需要学校培养,从而产生教育强国的思想。 他根据清政府颁布的章程,历经艰辛,创办了湘阴县立高等小学和湘阴驻省中学,开始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。 教育是什么?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:“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青年时代的陈炳焕,幸遇郭嵩焘、左宗棠、张之洞等前辈良师,是这些先知先觉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世界的关注,唤醒了陈炳焕教育救国的梦想。 二、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![]() ![]() (陈嘉应) ![]() (陈毅安) ![]() (陈嘉钧) 1908年,陈炳焕同乡人瞿宗铎(1867—1937年,湘阴县文家乡瞿家坝人,即今金龙镇狮岭村人)从日本留学回国,接任湘阴驻省中学监督(校长)。1912年,湘阴驻省中学与长沙府所属12县的驻省中学联合在省城主办“湖南省长郡联立中学”。1922年,湘阴教育先贤在湘阴驻省中学旧址开办湘阴驻省县立师范,1924年冬,学校因筹款困难停办。国运多艰,教育也难以为继,但湘阴教育先驱传承文化、经世济国的精神不倒。 1928年,任孔鼎担任湘阴县教育局长,在湘阴本土筹建师范学校,建校经费以陈熙珊等所捐圩田370亩地租及湘阴驻省县立师范房屋出租款作基金,聘请原湘阴驻省县立师范名师及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执教。1930年,南泉山新校舍落成,学校定名“湘阴县立中学”,瞿宗铎任校长。瞿宗铎等人大力传播西方民主科学,将陈炳焕的爱国思想发扬光大,进一步塑造这所学校的精魂。 陈炳焕长子陈嘉祐,字护黄(原名护芳,以尊炎黄及黄兴而更名“护黄”),1905年东渡日本,加入同盟会。先后追随黄兴、孙中山,参加武昌起义、护法运动、北伐战争,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(后改14军)中将军长,积极拥护孙中山的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三大政策,极力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,从而使蒋介石欲置之于死地。1935年陈嘉祐被迫迁居香港,1937年病逝,临终前留下遗言:“逝世后葬于湘阴县立中学所在地南泉寺畔。”南泉寺陈嘉祐墓庐对联为“随总理推翻帝制,奚来者景仰先贤”,爱国进步思想与天地长存。 ![]() 1930年郑泽(后排右2)于日本留学合影 郑泽(1895—1959),字啸庠,出生于湘阴县归义局傲花塘。郑泽受陈炳焕开放思想的影响,曾三度留学日本,先后就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。 1926年,郑泽从日本回国后参加北伐战争,投奔国民革命军第13军军长陈嘉祐,郑泽被聘为军部秘书。经过残酷的血火洗礼,书生意气的郑泽既有郭嵩焘一样的博雅气质,又有左宗棠一样的铁血精神。1943年,正值日寇侵略中华、肆虐湘阴之际,郑泽放弃大学教授职位,毅然回到湘阴担任湘阴县立中学校长。他亲书校训“公诚勤勇”,亲作校歌以激励师生,校歌云:“玉池湘水,秀毓灵钟;惟吾俊彦,萃集县中!礼义廉耻遵国训,公诚勤勇是所宗!乡贤思左郭,屈子效精忠!愿大家砥励学行,坚苦卓绝,奋发为雄!经天纬地业,成就在余躬!继往开来向前进,复兴民族作先锋!继往开来向前进,复兴民族作先锋!”1944年,湘阴沦陷,他召集失散师生在五处僻静乡村设班,在敌骑纵横中采取“敌来我散,敌去我聚”的方式授业。有人劝其稍休,他说:“非教育无以出人才,非人才无以救中国,岂可懈怠!”其教育报国的雄心壮志与当年的陈炳焕惊人相似!1945年8月,日本宣布投降。9月,郑泽协助中国军方劝降驻湘阴的日军,湘阴得以光复。11月,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喈通令表彰:“湘阴县立中学校长郑泽,曾于沦陷区努力领导青年,致使弦诵不断,特此嘉慰。” 在郑泽校长影响下,学校培育出威武不屈的铁血精神,延续着海纳百川的博雅风范,传承着务实忧时的爱国情怀。至今,南泉寺依然佛号长鸣,清音深处,人们又怎能忘记,这片净土竟然培育出一大批匡时济世的时代精英! 1953年,湘阴县立中学从南泉山迁往县城北门外新址大明山,更名湘阴县第一中学,从此,学校迈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。1961年,省教育厅确定湘阴县第一中学为省属重点中学,与湖南师院附中、长郡中学并称湖南高中教育“三条龙”。2005年,学校整体搬迁至高岭新校区,晋升为湖南省示范性高中。 教育乃强国之基,陈炳焕顺势而为,创办了湖南省最早的新式中学堂——湘阴驻省中学。一百多年来,学校七迁校址,数易校名,沐浴了近代文明,也直面过血雨腥风。陈炳焕和后继者们不断培育、发扬光大的教育强国梦,如长江、黄河之水在一代又一代一中人的心中奔腾——“乡贤思左郭,屈子效精忠;继往开来向前进,复兴民族作先锋!” [1]《湖南省志·人物志》上《陈炳焕传》,1992年,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,湖南出版社 [2]《湘阴县第一中学校志》,1993年,卢如山主編 [3]《湘阴县志》,1995年,王洪勋主编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 [4]谭延闿《湖南财政厅厅长陈君碑》,载《长沙文史》第十八辑(2005年12月陈崇孝整理) [5]《黄兴集》(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)第二册 [6] 梁小进《清末民初的湖湘名人——陈炳焕》,载《文史拾遗》2011年2期总84期 [7]《郭嵩焘全集》第十二册史部四.日记五“光绪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”, 2012年,郭嵩焘著,梁小进主编,岳麓书社 [8]《红色“有”情》,2012年,郑淼、陈晃明编著,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【作者简介】 陈 宇:湘阴一中语文高级教师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现任湘阴县一中校长。 陈文革:湘阴一中历史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 |